丝绸“医生”:华年如华衣,时光可缝补

盛夏时节,在苏州丝绸博物馆修复室内,陈琰璐和同事们俯身在工作台前,指尖轻触一件明代四合如意云纹缎褡护。灯光下,经纬交错的丝线泛着独特光泽。

历经岁月侵蚀,丝绸文物常出现残缺、糟朽、脆化、褪色等问题。修复师的工作就像给文物看病。一名合格的丝绸“医生”需要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结合,让文物重焕生机。目前,陈琰璐所在团队每年可修复十余件织绣文物。

陈琰璐:我高中时开始对考古感兴趣,后来报考了西北大学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,毕业后进入苏州丝绸博物馆,成为一名文物保护员,从事纺织品文物的修复工作。在大三下学期,我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纺织品组实习,当时修复老师正在新疆考古所修复一批尼雅遗址出土的文物,我就跟着观摩学习,看到了那些残损卷曲的织物如何在眼前慢慢被揭展平整,再通过针线被修复成相对完整的模样。

蚕.jpg

陈琰璐(左)和孟小紬在整理明代四合如意云纹缎褡护 李博 摄

从那时起,我对纺织品文物的修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,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宝贵的经历,我在进入苏州丝绸博物馆后很快就进入工作状态,在馆里老师们的指导帮助下,入馆第一年就参与了泰州博物馆明代服饰修复项目。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后,我真正体会到前辈们修文物时的那颗敬畏之心。

在陈琰璐看来,文物修复就是戴着镣铐跳舞,因为文物安全是排在第一位的。而丝织品尤其脆弱,所以修复前必须反复斟酌,慎之又慎。

陈琰璐:我现在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是巡查博物馆展厅和库房,以确保文物处于安全、洁净、稳定的保存环境中。通常情况下,我们的保存温度要控制在18至22摄氏度,相对湿度在50%至55%,文物表面照度在50勒克斯以下。这一方面是因为丝织品材质脆弱,纤维易受光、热、湿度等因素影响发生降解;另一方面是因为江南地区夏季高温高湿,极易滋生霉菌,把控好环境因素对于文物延年益寿至关重要。这就是预防性保护,有点像中医说的“治未病”。

完成了巡查工作后,我会在博物馆修复室和搭档孟小紬老师一起确认当天的修复工作。目前,我们手头在做的是馆藏文物的修复工作,这一批有6件丝绸服装,其中3件明代的已经清洗好了,正在进行针线修复,还有3件情况比较复杂,污染很严重,但织物上有印染和印绘,所以还在慎重地考虑局部清洁的方案。

蚕1.jpg

陈琰璐使用便携式显微镜对织物进行检测分析 李博 摄

修复文物的过程就像给文物“看病”一样。作为丝绸文物的“医生”,陈琰璐和同事们有一整套科学的诊断治疗方案。

陈琰璐:首先,要给文物做病害调查,也就是对文物进行一系列无损(或微损)的检测分析与调研,从而找出“病因”,找到“病灶”,再以此为依据编制“修复方案”,也就是“治疗方案”。如果有等级文物,我们会上报省文物局,由他们组织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,形成“专家评审意见”,这是不是有点像“专家会诊”?在这之后,我们会根据修复方案和专家意见来实施修复,整个修复的过程就像给“文物”做“手术”:先“消毒清洗”,再根据不同的“伤口”选择适宜的材料、适宜的针法缝合加固,有些“美容针”还需要用放大镜来辅助。手术过程要详细记录,形成“修复档案”,可以理解为文物的“病历本”。

在陈琰璐和同事们看来,修复文物不仅要尽可能还原文物原貌,还要保证技术的安全性和可再处理性,要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好的修复技术保留再处理的机会。

陈琰璐:在修复过程中,我们会用到显微镜、傅里叶红外光谱仪、扫描电镜—能谱联用仪、拉曼光谱仪等,它们可以辅助我们辨别织物的组织结构、质地、污染物、染料等,拷贝台可以辅助我们更好地采集织物的纹样,分光测色仪则可通过检测文物的色彩,帮助我们进行修复面料的染色。

丝绸文物修复,还与织绣文物本身的传统工艺息息相关。我们既要掌握传统服饰的裁剪与制作技艺,还可能会用到苏绣、缂丝、戏装制作、镶、绲、盘扣等传统工艺。修复工作绝不是简单粗暴地缝缝补补,而是必须基于对文物的深入研究,以及对修复尺度的精准把握,这就要求我们把现代科技和传统工艺融会贯通。

目前该修复团队核心成员一共4人:王晨、张国华、孟小紬和陈琰璐。王晨在纺织品文物修复和复制方面经验丰富,通常会由她来把关团队的修复实施方案;张国华一般参与检测分析、制定技术路线,并负责文物的包装与保管;孟小紬负责针线修复,那些长长短短的裂口在她的针脚下逐渐吻合,远看近乎无痕,细看才能找到蛛丝马迹。陈琰璐在项目中负责基础性的工作,比如检测分析、病害调查、编制方案、编制档案、拍摄记录、除尘清理、回潮平整、配置材料、面料染色等。

陈琰璐:每件文物的情况都不尽相同,织绣文物虽然是一个小的门类,但它所涉及的织染绣工艺却是非常丰富的,这就要求我不断去钻研专业知识,不断去思考解决方案,积极地应对和尝试。文物修复工作,一定要考究细节,既要保证文物修复的科学性和安全性,又要把握艺术上的协调统一,要在保障文物安全的范围内做到最好。

我现在工作7年了,越干越踏实。在一个个修复项目中,我看到自己的成长,也逐渐在实践中积累经验。文物修复的路还很长,未来我会更专注于织物的检测分析和工艺研究,从文物本体出发,以研究促修复,争取在脆弱糟朽丝织品文物修复方面能有所突破。


消息来源:新华社半月谈